和谐,祥和,温和;暖和;喜悦。作动词意为调和、和解等。作名词意为和平、总和、和谐。和,也指古代车上的铃铛,挂在车前撗木上称“和”,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“鸾”。驾车时和鸾相鸣,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。让和鸾相应和谐而鸣,是驾车的要求,必须做到“马动则鸾鸣,鸾鸣则和应。”
礼之用,和为贵。——《论语·学而》
君子和而不同。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
鼓瑟鼓琴,和乐且湛。——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
神之听之,终和且平。——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
和鸾雝雝,万福攸同。——《诗经·小雅·蓼萧》
审一气之和德。——《楚辞·远游》
鼎臑盈望,和致芳只。——《楚辞·大招》
风习习兮和暖,百草萌兮华荣。——《楚辞·九思·伤时》
万类皆有性,各各禀天和。——唐·孟郊《蜘蛛讽》
春和景明。——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三月和风满上林。牡丹妖艳直千金。——宋·晏殊《浣溪沙》
汪文和,东汉官员。
张志和,初名龟龄,字子同,婺州金华人。唐代诗人。
陈知和,字德时,开封祥符人,宋代官员。
杨廷和(1459——1529),字介夫,号石斋,四川新都人,明朝首辅。
翁同和,字声甫,常熟人,清代大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