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名字典当前位置:首页>起名字典>"瑱"字意解释

  • 读音:tiàn
  • 笔画数:14
  • 五行属性:
  • 性别:偏中性

解释

古人冠冕上分垂于两耳侧的玉器,用来填塞耳朵,即玉做的耳塞,也有用象牙做的,称为象瑱。《诗·卫风·淇奥》说:“有匪君子,充耳琇莹。”《毛传》解释说:“充耳(充塞耳朵)之器叫做瑱;琇莹是美石。天子用玉瑱,诸侯用美石。”为什么要塞住耳朵?《汉书・东方朔传》解释说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冕而前旒,所以蔽明;黈纩(棉制瑱)充耳,所以塞聪。明有所不见,聪有所不闻,举大德,赦小过,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。”意思是:水过清了鱼难以存在,人太清高就不会有人附从,所以君主的冠冕前面有旒饰,可以遮挡一些明亮,耳边有饰物,用以遮蔽一些声音。通过这些有限的遮蔽,不求全责备,允许人们犯一些小错。体现古代推崇仁政的思想和对人性的认知智慧。成语“充耳不闻”就源于此。所以君王的冠冕前面有垂旒,耳朵旁边有玉瑱。泛指玉饰、玉佩、美玉。凡玉,都有美丽、温润、坚强、灵性、美德、珍贵、贤才、美好等含意。又引申有填塞、填饱肚子、饱足之意,如“宴瑱”,即吃饱饱的。又通镇,用作镇物的玉器称玉镇或玉瑱。

经典

玉之瑱也,象之揥也,扬且之皙也。——《诗经·墉风·君子偕老》(塞耳的玉器)
瑶席兮玉瑱,盍将把兮琼芳。——《楚辞·九歌·东皇太一》(玉镇)
充耳而设瑱。——《荀子·礼论》
五音饰兮黻绣张,瑱瑶席兮玉英。——明·黄佐《孝烈祠乐章二首 其一》

名人

黄仲瑱,明朝人。